电磁线行业的产业链、经营模式及竞争格局有何特点?
浏览:510时间:2023-11-08 11:19:22
随着政策推动和技术创新,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电磁充电电缆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在未来几年继续稳步增长,并将迎来更加乐观的发展前景。
一、电磁线产业发展历程
电磁线是一种具有绝缘层的导电金属电线,用以绕制电工产品的线圈或绕组,其原理是利用法拉第的电磁感应效应,通过电流产生磁场,或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流,实现电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换,是电力设备、工业电机、家用电器、汽车电机、电动工具、仪器仪表等产品的重要构件,被誉为电机、电器工业产品的“心脏”。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磁线行业起步较晚,但成长迅速,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磁线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电磁线行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1980 年以前):1980 年以前,我国的电磁线行业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产品品种单一、品质较差、生产成本较高等。至1980 年,我国已有电磁线生产企业200 多家,企业数量虽多,但普遍规模较小,年总产量只有5 万吨,仅占全球年产量的4.55%。由于产品品种单一,我国电磁线需求很大程度依赖进口。企业生产的电磁线,大部分交由各地机电设备公司统一销售,生产和销售动力受到较大抑制。
成长阶段(1980 年—2005 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和实施开放政策,国内电磁线企业开始从奥地利、日本、意大利及台湾地区引进生产线,我国电磁线行业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迅速成长,产品生产以市场需求偏好为基础,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新型国有企业依托技术引进和积累,形成了一些业内知名企业。非国有企业凭借优质的销售服务和快速的市场响应速度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快速发展阶段(2005 年至今):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为我国电磁线行业注入大量资本和技术,使得我国电磁线厂商产能迅速扩大。在此期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电磁线下游行业如汽车、家电、工业电机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电磁线需求旺盛,行业部分企业产能扩充至万吨规模。对于非国有企业,资本对其限制逐渐减小,生产技术、研发实力和产品品质提升显著。开放的市场使得技术交融更加频繁,我国电磁线产品与国外下游企业产品的配套日趋成熟。
随着智能制造、汽车、电子信息、消费类电子产品、高速铁路、智能电网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将给电磁线生产企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大趋势不变,电磁线需求仍具有稳步增长的动能,预计到2029年我国电磁线需求量将超过256万吨,产业市场规模望增长至1455.9亿元。
二、电磁线行业产业链及经营模式分析
电磁线的上游行业主要为铝、铜和绝缘材料的生产加工企业。在电磁线的生产成本中,导体材料成本所占比例较高;同时,由于本行业主要采用“铝价/铜价+加工费”作为定价原则,上游产品价格变动对电磁线生产企业的收入和成本影响较大。铝、铜作为大宗商品,供应较为充足,因此电磁线生产所需原材料不存在供应瓶颈。
电磁线广泛应用于电力、机电、电气设备、家用电器、电子、通讯和交通等多个行业,涵盖了以电力、机电,以及家电产品为主的传统行业,和以电子信息产品、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新兴行业,下游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电磁线行业的发展。随着“中国制造 2025”战略的实施,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深化,电磁线下游应用市场正处于转型升级期,电磁线产品的市场需求结构相应处于调整阶段:一方面,新兴领域的不断发展,其对电磁线功能和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催生出对新电磁线品种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传统需求领域增速放缓,相应影响电磁线产品的需求结构。
电磁线生产企业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经营模式,产品销售采用“原材料价格+加工费”的定价方式,原材料采购成本转移给下游客户承担,从理论上说,生产商不承担铜/铝价波动所造成的损失,但在生产经营中,由于原材料采购与产品销售无法做到完全平衡,生产商存货始终存在一定的风险敞口,因此企业实际始终面临铜/铝价波动带来的一定风险。
由于“产品销售价格=产品加工费+订单铜/铝价”,其中,产品定价中的订单铜/铝价根据市场价确定,故电磁线行业平均销售价格随市场铜/铝价变动相应变动。
电磁线行业内通常的定价模式为“铜/铝价+加工费”的销售定价模式,其中铜/铝价为企业单位产品重量乘以铜单价,单位产品重量包含铜/铝材料重量和绝缘漆等其他材料重量,即单位产品售价=铜/铝单价*(铜材料重量+绝缘漆等其他材料重量)+加工费。
我国电磁线产品以铜制电磁线为主,通常情况下,铜单价高于绝缘漆等其他材料采购价格,当铜单价上升时,绝缘漆等其他材料的售价与其成本差额增加,故导致单位毛利增加,反之,单位毛利减少。在铜单价高于绝缘漆等其他材料采购价格且铝制电磁线需求增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近年来国内电磁线销售均价大多低于同期国内铜市场价格。
三、竞争格局
目前我国电磁线生产企业众多,规模相差很大,年产一千多吨至年产数十万吨不等,企业产能规模主要集中于年产万吨以下。由于通用电磁线生产技术和工艺比较成熟,除几家较大规模的企业外,其余企业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使得电磁线行业竞争比较充分,电磁线行业整体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
以我国电磁线行业龙头企业精达股份为例,2021年公司电磁线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0.73%;销售收入份额为10.69%。精达股份主要产品为三大系列:一是漆包圆铜线、漆包扁铜线系列产品,工厂分别位于安徽铜陵、广东和天津,均为公司与美国里亚合资工厂;二是漆包圆铝线系列产品,工厂分别位于安徽铜陵和广东,其中广东工厂为公司与美国里亚合资工厂;三是特种导体(镀锡线、镀银线、镀镍线、绞线、并线等)系列产品,工厂分别位于安徽铜陵、江苏常州和常熟、广东东莞。2021 年公司电磁线产品产量 24.53 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 16.81%;销量 24.34 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 16.54%;电磁线产品中的扁平电磁线销量 1.05 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 98.5%,其中新能源扁平电磁线约 6000 吨。
按照公司销售收入测算:2019年公司电磁线出厂价格为4.12万元/吨;2020年精达股份电磁线出厂价格下降至4.08万元/吨;2021年在上游铜材价格提升的推动下,公司产品出厂价增长至5.42万元/吨。
我国电磁线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设备、厂房投资较大,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比例水平较高,没有订单情况下的成本分摊压力对电磁线生产企业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所以一旦产能空闲,厂家特别容易为了达到“利用多余产能,提高产能效率”的目的,自动降价,有的甚至直接只为分摊成本,以成本价出售,价格越来越低,表现为“价格滑梯”效应。
当前电磁线生产企业向客户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差,提供的绝大多数都是外观、结构、形式、质量相同的产品,客户完全可能随时选择另外一家同类型企业的产品用以替代,这将刺激企业之间相互降价以扩展或保持已有的业务;由于缺少差异化,价格成为选择评判标准,愈发引发价格战。
四、电磁线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我国电磁线行业已步入成熟期,行业竞争较为充分。在下业需求拉动下,我国电磁线用量整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但由于产能过剩和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目前我国电磁线生产企业众多,规模相差很大,年产一千多吨至年产十万吨不等。由于通用电磁线生产技术和工艺比较成熟,除几家大规模企业外,其余企业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使得电磁线行业竞争较为激烈。
2、扁线从属于电磁线行业,扁线能够提升电机性能,尤其在新能源车领域,电机作为核心零部件,扁线能提高电机效率、减少损耗,且帮助电机更好的散热。从性能上来看,传统电机采用圆形导线,而扁线电机采用扁平的矩形导线。电机功率与铜含量成正相关,圆线槽满率一般约40%,而扁线可提升至70%,因为圆线之间存在空隙,而扁线则更为紧密。相同空间内,扁线电机可多充填20-30%导线,输出功率也有望提升20-30%,整车动力性能更好。若要达到相同功率密度,扁线电机体积更紧凑;从经济上来看扁线电机体积小、重量轻,且端部短,可节约铜材。在耗材方面,扁线电机能降低8-12%有效材料成本。此外,电机效率提升可降低损耗,进一步降低扁线电机综合成本。因此扁线渗透率持续上升,带动电磁线走向新能源,电磁线应用场景延伸至新能源车、风光储等领域。
3、从原材料来看,铜相比铝具有电阻率低、延展性好、强度高等优点,是制作电磁线的首选材料,但同期铜价往往是铝价三倍甚至以上,下游成本压力较大。目前铝价约 1.82 万/吨,而铜线价格约5.85 万/吨。从密度上看,铝是铜的 1/3,相同体积的铝和铜,采用铝线重量更轻,且成本比铜低得多。铝线的特点使其更适用于能耗、功率要求较低,对价格敏感的家电、低压或干式变压器、小型工业电机等领域。由于具备成本优势,以及不断改善的性能,铝基电磁线在家电、变压器等领域的渗透率有望逐步上升。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34536.html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